作者 |
【周末音乐】 歌剧(一)—意大利歌剧 |
 |
狼协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院士 性别: 年龄: -311 加入时间: 1970/01/01 文章: 25707 来自: 美国 海归分: 6039782
|
|
作者:狼协 在 歌剧、音乐剧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前两天老狼在隔壁贴了归程之五,里面提到了留交会晚会上广州外贸学院一个女生唱的意大利歌剧La Boheme 里面的《我的名字叫咪咪》。有不少兄弟姐妹们对意大利歌剧或者La Boheme 可能陌生,老狼就想把歌曲给贴上来。无奈老狼现在旅途上,CD放在家中,网上又找不到,就只好先把绍介贴上来,让各位兄弟姐妹们把小资进行到底,到国内蒙人的时候能蒙的象些。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姚亚平 教 授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也容纳了舞蹈、舞台美术等其它成分。在西方音乐中,歌剧可谓“半壁江山”,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绝大多数作曲家都很关注歌剧创作。
歌剧产生在17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它的原文“opera”其实并没有歌剧的含义,Opera的原意只是“作品”的意思,它后来被用来指称歌剧,只能说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它原本只是一些文人们想别出心裁地恢复想象中的古希腊戏剧,然而却导致了今天意义上的歌剧的伟大发明。
最早的歌剧产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一批初创的实验性样本是《达夫尼》、《优丽狄西》,它们是一些热衷于古代文化的佛罗伦萨诗人、音乐家在一个叫巴尔迪的伯爵家中聚会的结果。这些最早的歌剧以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但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简陋,与晚期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田园剧并没有真正区分开。被历史学家公认的真正的第一部音乐戏剧是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这部歌剧是早期意大利歌剧中的佳作。
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终于比较定型,这种定型的歌剧也叫意大利正歌剧,在意大利的拿波里,A.斯卡拉蒂的歌剧创作代表着这一时期歌剧的最高成就。正歌剧无论在戏剧题材和形式上均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程式,如一般三幕、美声唱法、采用快—慢—快结构的意大利式序曲。更为重要的是咏叹调的歌唱得到进一步强调,当时的咏叹调形成一种三段式的所谓“返始咏叹调”的固定格式,它成为歌剧的核心。
歌剧虽然产生在意大利,并且在意大利成熟,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风靡欧洲。但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歌剧舞台上这些歌剧基本都销声匿迹,即使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的最好的歌剧在今天的上演也不多。相反,德国音乐家亨德尔、格鲁克,特别是莫扎特的歌剧却占据着更高的地位,他们的歌剧应该说深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但在18世纪中下半叶,乃至一直到今天,都受到比意大利歌剧更多的重视。
意大利歌剧真正在今天的音乐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的是19世纪的歌剧。19世纪,意大利歌剧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沉默之后再度崛起,并席卷欧洲乐坛,意大利歌剧巨星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名扬四海,意大利歌剧的经典剧目、曲目家喻户晓、路人皆知,在当代的歌剧舞台上意大利歌剧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欣赏:威尔第《弄臣》(又名《利哥莱托》)
《弄臣》是一部名剧,由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曲。
威尔第共写有歌剧27部,15岁即写出习作类的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但歌剧创作的道路并不平坦,早期的喜歌剧《国王的一天》遭到惨败,曾一度萌生放弃歌剧写作。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这时意大利国内正在爆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威尔第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内容题材大多是历史故事,具有鼓动人们起来斗争的含义,如《纳布科》《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等。威尔第真正的成名是在他40岁前后的,50年代初他连续的三部重要歌剧才奠定了他作为一名大作曲家的地位和声望,这三部歌剧分别是《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第二阶段是60、70年代,这一时期威尔第在创作上比较注意吸收外来歌剧的一些影响,如法国大歌剧和德国歌剧的一些长处,重要的作品有《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伊达》。晚期的重要作品有《奥赛罗》,这部歌剧可以说达到了他的创作的炉火纯青地步,在歌剧的语言、歌剧的观念上均有很多的突破。
威尔第在意大利歌剧历史上是一个巨人,他发扬了意大利歌剧传统的优势,同时也吸取了其他歌剧流派的许多长处,可谓博采众长,把意大利歌剧200多年来的发展推向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弄臣》是威尔第的成名作,无论在剧情设计和音乐上都堪称上乘,在他的歌剧中这部作品算是比较“好看”的一部。此剧原作是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1832年写作的剧本《国王寻乐》改编,脚本作者皮亚维,于1851年在威尼斯公演。歌剧的题材涉及16世纪法国国王骄奢淫逸的种种劣迹,具有揭露性质,因此初演遭禁止,后将剧本进行调整,把作恶的国王改成意大利的一个公爵,剧名也由原来的《诅咒》改成《利哥莱托》(弄臣之名)歌剧才得以上演。
歌剧为三幕,大概的剧情是:16世纪,意大利曼图阿公爵骄奢淫逸、纵情声色,而驼背弄臣利哥莱托却为之出谋划策,专事勾引良家妻女,遭来满朝群臣的痛恨。就在利哥莱托为虎作伥,积极帮助公爵干坏事时,没有想到他的非常善良美貌的女儿吉尔达正被冒充成学生的公爵盯上。为了报复利哥莱托的作恶多端,群臣把被误认为是利哥莱托情妇的吉尔达抢走献给公爵,而此时纯朴的吉尔达竟也真正地爱上了外表英俊潇洒的公爵。利哥莱托决不想把自己的女儿推向火坑,他一方面花钱雇佣小客店主斯帕拉富齐莱为杀手,希望在客店除掉公爵,另一方面极力劝说女儿不要痴心于这个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在小客店中,利哥莱托与杀手的妹妹马达莱娜眉目调情,打得火热,吉尔达看到痛不欲声。马达莱娜由于与公爵相好,阻止哥哥杀公爵,为了满足妹妹的要求,但又要给利哥莱托一个交代,兄妹商定以今晚第一个来投宿者作为替死。吉尔达由于已经深深爱上了公爵,决心自己化装成投宿者,以死来救公爵。歌剧最后的结局是,杀手把装有尸体的麻袋交给了利哥莱托,利哥莱托欢喜地以为大仇以报,却不知最终看到的是女儿的尸体,落了一个恶有恶报的下场。
选场欣赏:
第一幕第二场:吉尔达的咏叹调“让人爱恋的名字”
这是该剧中非常有名的一段女高音咏叹调。吉尔达在教堂见过年轻的公爵后一见钟情,一直陷于深深的爱恋。公爵一天偷偷溜进吉尔达家中,称自己是一名叫瓦特·马尔德的穷学生,两人以二重唱互倾爱意。这时门外响起利哥莱托回家的脚步声,公爵匆匆离去。公爵走后,吉尔达喃喃自语充满柔情地唱起:“瓦特·马尔德,我亲爱的名字,难以忘怀的名字!”
<br /><a href="http://teach.mdmec.com/wskc/xxyytcymzsx/2/jpg/101.jpg" target="_blank"><img onload="setImageDimensions(this)" onmouseover="changeImageDimensions(this, 'over')" onmouseout="changeImageDimensions(this, 'out')" src="http://teach.mdmec.com/wskc/xxyytcymzsx/2/jpg/101.jpg" border="0" title="click to view fullsize image"/></a><br />
这是一段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开始的旋律非常优美朴实,表达了吉尔达纯洁美好的心灵。咏叹调最后的花腔,充分发挥了女高音的歌唱技巧。
歌词:
我亲爱的名字啊,
你使我的心激动,
你使我终日思念爱情和甜美的梦。
我的思恋和爱慕都要向你去倾诉,
啊,我亲爱的人,
我愿意永远属于你。
(尚家骧译词)
第三幕:利哥莱托把女儿带到雇佣杀手斯帕拉富齐莱的小客店外面,想让女儿目睹公爵的水性扬花,放弃对他的幻想和爱恋。没多久,果然公爵进入客店,得意地唱出了“女人善变”这一有名的唱段,非常准确地刻画出公爵风流、轻浮的形象:
<br /><a href="http://teach.mdmec.com/wskc/xxyytcymzsx/2/jpg/102.jpg" target="_blank"><img onload="setImageDimensions(this)" onmouseover="changeImageDimensions(this, 'over')" onmouseout="changeImageDimensions(this, 'out')" src="http://teach.mdmec.com/wskc/xxyytcymzsx/2/jpg/102.jpg" border="0" title="click to view fullsize image"/></a><br />
歌词
女人她轻飘飘,像风中的羽毛,
喜欢变腔调,最爱赶时髦,
看上去很可爱,叫你进圈套,
一会儿满眼泪,一会儿露微笑。
公爵、弄臣、吉尔达和马达莱娜的四重唱
店主的妹妹是一个风骚的女人,公爵与她打情骂俏,外面的吉尔达和利哥莱托看在眼里,吉尔达大失所望,利哥莱托则仇恨在心。为了表现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歌剧设计了这一段非常有名的四重唱。在这一重唱中四个人各自表白了自己的感情,以及自己的心思:
公爵:赞美你,我的美人,我是你忠实的仆人。
马达莱娜:哈哈,别开玩笑了,我觉得好笑。
吉尔达:多么丑恶,我曾相信同样的谎言。
多么伤心,多么不幸!
弄臣:安静,不必为他流泪,
你已经看见,他欺骗了你,
我要报仇!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段重唱不断强化,越来越富于戏剧性,随着剧情中雷电交加、暴雨将至,四重唱把这一段戏剧性发展推向高潮。
在黑暗中,利哥莱托与杀手谈好价钱。
杀手的妹妹不愿意哥哥杀公爵,因为她也爱上了公爵,兄妹争执不休。最后哥哥想出一个办法,如果有谁今晚来投宿,就以他为替身,但时间不能太久,外面的利哥莱托还在等着他带尸体去交差呢!
这一切都被在屋外的吉尔达听见,为了自己的心上人善良的吉尔达决定以死相救。吉尔达伪装成投宿人,叩开店门,被刺身亡。
杀手将装进尸体的麻袋交给利哥莱托,叮嘱赶快扔到河里。利哥莱托欢喜地扛上麻袋准备扔到大河,却突然听到公爵唱起“女人善变”,赶紧打开麻袋一看,却是自己的女儿,利哥莱托是失声昏到在女儿的身上。
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独幕歌剧,1890年首演于罗马。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作曲,剧情取自意大利作家维尔加的同名短篇小说。这是一部被称为“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在意大利的一个歌剧流派,这个流派受文学上的自然主义、真实主义影响,力图表现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追求对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真实描写。
剧情简介: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岛农村,退役回乡青年图里杜与同村姑娘桑塔相好,但当他与参军前的情人洛拉见面后,旧情复发,在偷偷幽会时被桑塔发现。痛苦的桑塔将此事告诉了图里杜的母亲,以及桑塔的丈夫,马车夫阿尔菲欧。阿尔菲欧由此与图里杜结仇,诉诸决斗,最后在恐怖的气氛中,图里杜被刺身亡。
选段欣赏:
引子与合唱:
在一段前奏曲之后,幕布在教堂的钟声中拉开,这是复活节的早上,人们正走向教堂,小提琴与双簧管奏出动听的三拍子旋律,音乐非常宁静。合唱进入,歌词唱到“橘子花儿香,云雀在歌唱”,描绘出大好春光下的一派田园诗意。
女声合唱:
绿色的橘树林散发着清香,
云雀歌唱着穿过桃金花娘丛。
男声合唱:
你们的歌声穿过金色的田野,
轻轻地飘来,把一天的疲劳全打消。
我们想念你,
那太阳般美丽的眼睛
合唱与干杯之歌
从教堂出来以后,乡民们在合唱中离开回家。这时图里杜有意与洛拉答腔:洛拉这就要回家吗,还没有道别呢!洛拉:我必须回家了,我还没见到阿尔菲欧。图里杜:不用牵挂,他就会到广场来。在以后图里杜与洛拉干杯,阿尔菲欧上场,图里杜与阿尔菲欧这一对情敌相逢,仇恨被挑起,图里杜主动挑衅,咬了阿尔菲欧的耳朵(在当地风俗中这意味着要求决斗)。
男女声合唱:
回家吧,回家,
我们的女人(男人)在等待着我们,
快乐充满了我们的心,
不要再久留
图里杜与洛拉相遇,并用葡萄酒干杯,这时大家唱起热情的干杯合唱,图里杜兴奋地高歌为了爱情、为了幸福,最后把酒一饮而尽。
现在,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来干杯!
欢呼吧,这美酒的泡沫,
在杯中闪闪发光,
它给我们带来欢乐,
像情人在欢笑。
终曲:
图里杜决定与阿尔奥菲决斗。决斗前假借醉酒,对母亲唱出了一首充满激情的《再见吧妈妈》,歌中唱到:
妈妈,这酒好,很有劲道,
我知道我今天喝得有点晕头晕脑,
想到外面跑跑。
请给我祝福,满足我的愿望,
就像我从前出门当兵那样。
哦,然后,妈妈你听我说,
这是一首宣叙调与咏叹调穿插结合在一起的唱段。开始图里杜自言自语地对妈妈述说:妈妈,这酒好,有劲道,我喝多了。这是小提琴快速的背景音乐使人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在这段,进入了有名的咏叹调:你一定要答应,代我照顾桑图扎:
<br /><a href="http://teach.mdmec.com/wskc/xxyytcymzsx/2/jpg/103.jpg" target="_blank"><img onload="setImageDimensions(this)" onmouseover="changeImageDimensions(this, 'over')" onmouseout="changeImageDimensions(this, 'out')" src="http://teach.mdmec.com/wskc/xxyytcymzsx/2/jpg/103.jpg" border="0" title="click to view fullsize image"/></a><br />
这个主题旋律反复了一次,这个唱段最后在强烈的戏剧性中结束。
唱完后吻别了母亲,去参加决斗。这时管弦乐队奏出了悲剧性的音乐,音乐越来越紧张,扣人心弦,直至达到高潮。这是远处传来女人恐怖的叫喊,图里杜被人杀了!全剧在惊恐中落幕。
普契尼《波西米亚人》
贾可莫·普契尼(1858-1924)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卢卡,家里祖辈都是音乐家,但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普契尼从小显露出音乐才华,10岁已经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一职,14岁开始在音乐学校接受作曲教育,20岁又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最著名的歌剧作品有:《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它们都是广为传播的歌剧名作。普契尼的歌剧基本上仍然属于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样式,非常注重歌唱艺术在歌剧中的作用。
四幕歌剧《波西米亚人》写于1895年左右,1896年在意大利的都灵首演。故事取材于法国诗人米尔热的《波西米亚人的生活》。这部歌剧有时也译为《艺术家的生涯》,这个译名看起来好象更加准确,因为这部歌剧中的人物其实与波西米亚毫无关系,之所以取名为“波西米亚人”,是由于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波西米亚人”意为豪放不羁的艺术家。这部歌剧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剧情大概是这样:1830年的巴黎,在拉丁区的一件平民阁楼里住着四个贫寒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尔切洛、音乐家舒奥纳尔和哲学家科里内,他们虽然贫穷,但志趣相投,相互团结尊重。在清贫的生活中,他们也准求追求爱情幸福,其中画家同少女穆塞特,诗人与邻居姑娘咪咪相好。生活中总是充满矛盾、纠葛,他们的爱情也是吵吵闹闹、时分时合。后咪咪病重,他们四处奔走,想办法治病照护,但咪咪终于离开人世。
选段欣赏:
第一幕:
圣诞节前夜,音乐家舒奥纳尔很高兴挣来几块金币,这对于穷困潦倒的四个艺术家来说真是老天有眼,他们相约晚上去摩尔斯咖啡馆聚会,但诗人鲁道夫却说自己有一份稿子未完成,要晚点去,让同事们先走。同事们走后,邻居姑娘咪咪来为蜡烛借光。不小心灯被风吹灭,咪咪的钥匙掉下,两人在黑暗中摸索寻找,鲁道夫摸到了咪咪的手,唱出了下面的唱段。在这一唱段中鲁道夫表示了对咪咪的关心和好感,并在歌声中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以下是鲁道夫与咪咪相互认识,各自介绍自己的著名唱段:
鲁道夫:
多么冰冷的小手,
让我来把她温暖。
现在太黑暗,
再寻找也是枉然。
不用过很久,
那月儿升上天空,
皎洁的月光将照耀着我们。
啊,美丽的姑娘,
请你听我表白,
你可知道我的身世,
我怎样生活?
我是一个诗人,
靠写作勉强维持生活,
在这愉快的贫困生活中,
我同有地位的人一样富有,
一样有爱情之歌。
在梦境中,在幻想中,在空中楼阁中,
我是个大富。
但是,偶然间有两个强盗,
从我的金库里把宝石全部偷走。
我所说的宝库不是别的,
而是两个美丽动人的眼睛,
它随你一同闯进了我的房间,
我那美好的梦境立刻消失。
但我决不为这次被盗感到不幸,
我所以这样是,
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说到这里,
我的情况你大概全都清楚,
现在该让我了解你了。
在听了鲁道夫的介绍以后,咪咪也唱了一段著名的咏叹调,在歌声中也介绍了自己。
咪咪:
我的名字叫咪咪,
本来我叫露西亚,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头,
我都是靠往布上刺绣花朵来维持生活。
我的生活安逸无虑,
我从自己绣的百合花和玫瑰花中得到安慰,
这些花朵使我欣慰,它以魔法般的魅力向我表白爱情和春天,
向我讲述梦境、幻想和诗情画意。
你听明白了吗?
人人都叫我咪咪,
为什么这样叫,我都不清楚,
我单生生活,晚饭时自己一人用餐。
我虽然一向不去教堂作弥撒,
但我却经常向上帝祷告。
我孤单一人住在那间白色的小房子里,
抬头即可望见屋顶和天空,
当积雪溶化时,
我首先沐浴到春天的阳光。
四月春意首先把我亲吻,
那些玫瑰花一旦成活发芽,
我是何等珍爱它的每片论叶,
那鲜艳的花朵向我散发异香,
不过,我亲手制作的这些花朵,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香气。
仅仅是这些,
再也没有别的可以说,
因为我就住在你的附近,
所以这么晚来打搅你,
实在对不起。
这时,楼下的伙伴开始叫喊,要鲁道夫赶紧下去。鲁道夫答到,你们先过去,帮我占一个座,我马上就到。伙伴们走后,鲁道夫转过身与咪咪唱起甜蜜的二重唱,手挽手走出了家门。
乡村骑士间奏曲(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embed src="http://www.pal99.com/music/opera/xiangcun.wma" WIDTH="350" HEIGHT="70" autostart="true" loop="true" align="centre" /> <br />
作者:狼协 在 歌剧、音乐剧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一次由狼协于2010-11-27 周六, 14:43修改,总共修改了4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周末音乐】 歌剧(一)—意大利歌剧 -- 狼协 - (11635 Byte) 2004-8-20 周五, 21:20 (5824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