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城里变个样,乡下跟不上: 说说于丹热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城里变个样,乡下跟不上: 说说于丹热   
allaboutU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中将

头衔: 海归中将
声望: 讲师

加入时间: 2007/03/07
文章: 921

海归分: 455347





文章标题: 城里变个样,乡下跟不上: 说说于丹热 (722 reads)      时间: 2007-5-12 周六, 02:32   

作者:allaboutU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于丹与中国特色时尚文化——于丹热中的冷思考
  于丹热和于丹论争,即使不是2006年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仅仅把论战视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解读经典的争论,便大大低估了它的文化意义。于丹之所以倍受争议,就在于她汇聚了时尚文化与学术文化、大众与精英,以及时尚文化利与弊等多种冲突。解剖这一典型,将有助于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生态。

  研究方法应该与对象性质相适应。《于丹<论语>心得》,看似属于解读经典的学术文化,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因此,我们只有跳出解释学的范围,将其置于文化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学科视野,才能比较准确地认识、评价于丹其人其文和于丹热,从而导至知识的增进,而不是只得出或拥护或反对的结论。

  一、中国特色时尚文化概述

  什么是时尚?时尚自古就有,所谓“城里变个样,乡下跟不上”即是。它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群体价值观和生活趣味的动态展示。现代时尚文化,也称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的产物,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握有政治、经济权力和话语权的上流阶层(中产阶级),以其情趣引领大众消费,从而形成时尚。时尚的外观,虽然表现为某种自发性的标准化大众行为,但实际上却是精英阶层策划、操控的结果。时尚文化虽也叫大众文化,以与精英文化相区分;其实,它实在是小众文化,是小市民文化。时尚文化也有精华、糟粕和混杂之分,不可一概而论。健康的时尚文化,能满足受众合理需求,有助社会稳定。不健康的时尚文化,则是强固上层社会特权、麻醉大众的鸦片。

  在市场机制十分成熟,民众普遍富裕的西方社会,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已成为主导社会思潮。而时尚和流行艺术,就是享乐主义的最佳艺术形式。一般说来,流行艺术具有以下特征:娱乐性,梦幻性,情感性,偶像性,通俗性,生动性,短暂性,等等。娱乐性是其根本特征。麦克唐纳说的是:“大众文化的花招其实很简单——这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1]娱乐至死”是时尚文化的旗帜,其中国版就叫“过把瘾就死”。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明星偶像,利用形象和情感,编织娱乐梦幻。它天然地排斥理智和论证。

  西方时尚文化生产,是一种文化工业,一种商业化操作。即由文化娱乐机构,包装各路明星,利用演艺舞台或出版机构产出,经由大众传媒宣传、推销,制造明星轰动效应,以赚取、分享高额利润。它以取悦受众获利,不承担官方意识形态和教化功能。一般说来,政府也不直接作政治干预,即有干预,也多采用市场化手段。

  中国自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大众消费的日渐繁盛,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抬头,时尚文化也日益发达起来,并渐次成为主流文化形态。文化明星的地位大大提高,捧星追星成为时尚,学术文化则日益边缘化。

  但中国时尚文化又有不同于西方时尚文化的鲜明特色。

  首先,中西时尚文化,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西方已进入发达社会,市场和民主机制比较成熟,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他们是“我们很富有,却不快乐”。他们活腻了,活得百无聊赖,心灰意冷,需要时尚文化寻开心,是花钱买快活。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和民主机制刚刚起步,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中国大多数人面对的是“活着实在不容易”,无所适从,满心困惑。大众虽然也常常寻乐子,但实质上却是寻安慰,寻麻醉。

  其次,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只被市场和资本所操纵的大众传媒。中国的所有媒体,均被政府掌控,承担重要的意识形态和舆论控制功能。以此而论,根本难称“大众”传媒。但它又不同于专制时代的旧媒体。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减轻财政负担,也为了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这些传媒又纷纷进行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成为一大分利集团。中国当代传媒,就成为一个政治化与商业化的混血儿。而中国时尚文化明星,则受到政治权力和文化资本的双重操控。加之他们与受众关系密切,便自然成为权力与传媒、精英和大众的连结点,尤其成为权力与大众的缓冲剂和润滑剂。这才是中国明星社会地位特高,成为文化舞台中心人物的秘密所在。时尚文化不是大众所创造,而是被权力和市场所招安、收编的知识精英所制作。他们是些在官员之下、市民之上的人物,就象朴克牌中小于“王”大于其它牌的 “混儿”,真地是“混”你没商量。“混”得不好是“小混混”,“混”好了是“大混儿”,“大混儿”就成了“腕儿”,更厉害的就是“大腕儿”。

  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它产生于内部或底层,而不是来自上方”,它是围绕“大众力量与权力集团的对抗加以组织的” [2]。中国所谓“大众文化”不是如此,每是“上方”所“加在大众身上”。这正是本文不称“大众文化”而称“时尚文化”的原因。

  至于学术文化的时尚化,则是近年才萌生的文化现象。这与传统文化热有直接关系。后发展国家,均面临全球化和西方化的沉重压力,逆反出文化本土化诉求。但中国传统文化热,除了为化解全球化压力外,还为了填补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精神虚空,完成因道德失范而力求道德重建的使命,以及稳定社会秩序。大众面对现实道德无序,也幻想从旧伦理寻求补偿。这种朝野的共同需求,便是“百家讲坛”推出通俗化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背景。

  以上概括虽只是浮光掠影,却对认识于丹至关重要。

  二、《于丹<论语>心得》是中国时尚文化的最佳标本

  《于丹<论语>心得》,提供了一个中国时尚文化的最佳标本。

  它几乎具有时尚文化的所有特征。与其说它是学术论著,不如说它是文艺散文。这里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却有跳跃的思维,生动的描述,和轻盈的抒情。它在知识上没有任何原创,讲的都是别人不知讲过多少遍、普普通通的道理和故事。但无论讲演还是图书,都具有极强的演艺性质,是那么亮丽,通俗,亲切,逗人快活。一般说来,读《论语》,很难产生娱乐快感。而于丹的讲座和书,却能给人这种快感。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那轻松、潇洒的笔调,甚至靓女于丹的一颦一笑都令人快乐。即使是它的说教,也是教人忘却烦恼、追求心灵快乐的说教。时尚就是编织享乐梦幻。于丹给受众编织了一个“快乐”梦幻,引你进入梦乡。于丹已成为一个“快乐”的偶像。在这方面,她远超刘心武、易中天,使这些男星不得不甘拜下风。

  更重要的是,较之易中天们,于丹更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时尚文化的意识形态特色。

  于丹的订货人“百家讲坛”,作为一个国家媒体栏目,最为关注的是两点:政治正确和高收视率,也即迎合权力和受众,因为这都关乎其切身利益。至于什么 “传播传统文化”云云,不过是一种合法性广告罢了,万不可当真的。作为多家媒体的策划人,于丹对此自然心领神会。“百家讲坛”实际上是百人一家。它按一个模式包装明星,是典型的文化工业,标准化生产。

  于丹在讲述中,对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方针作了积极呼应和自觉配合。她在第一讲中,就大谈天地人和谐之道。那么,怎样达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呢?于丹的答案是“安定内心”。此类论述,贯穿全书。诸如:“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3];“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P12);“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P20);“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P25);“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P29);“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P49);“不要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P55);“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P64); “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P99)。于丹确实是个“聪明的小妮子”(易中天评语)。她不把这些话集中起来说,以免招至怀疑和反感,而是让它们潜藏、穿插在各个章节,点点滴谪,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把你引入梦乡。

  但我们一旦将这些文眼连缀起来,就未免疑窦丛生,忧心忡忡。它“温馨”地教导人们:不要“不满”,不要“抱怨”,不要“苛责外在的世界”,只应“做个安静的学生”,“反躬自省”、“‘ 苛责’内心”;不看效果,只看“动机”;只要义务,不要权利;只讲社会责任,不讲公平正义;不必改造社会,只应改造内心。似乎只要是内心“淡定”了,就没有了“不公”和“不平”。这就是于丹“顺应日常秩序”的基本法则。由此可见,于丹制造的时尚梦幻,并不是西方那种中产阶级的富裕梦幻,如罗兰·巴尔特所描绘的,“要有房子,地位,食物,灯,和居住位置合适的家,最好离都市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4]一类,而是为困惑的大众定做了一个眼不见为静的阿Q式梦幻。

  为了强化“心灵快乐”论,于丹还提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独创。早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就在《道德情操论》中鼓吹过国王羡慕“在马路边晒太阳的乞丐”,这就是“幸福与贫富无关”论。这是一种典型的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中产阶级论调。这话恐怕很难让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快乐起来。快乐,必需有起码的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诸如承担道义。如果脱离这一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奢侈和贫穷一样都是巨大的负担 [5]。马尔库塞说得好: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状态和满足感,而且是一种实在的自由和满足,也包含了人类特有的理性与知识[6]。非理性的自我安慰,决不是幸福。

  于丹的“顺应”和“快乐”法则,竟也为“百家讲坛”所认可,也许本来就出自他们。制片人万卫就曾明示:就是要在“人心充满困惑的背景下”,让《于丹〈论语〉心得》充当一个 “心灵按摩器”,让它“深入到读者心中,敏感地把握内心的不适,及时地给予心灵最妥帖的抚慰”。“抚慰”确实不错,“妥帖”就很难说。它不是理性地说明、解除困惑,而是一味“按摩”困惑。可见,这一主旨的确定,不仅考虑到了政策衔接,也考虑到了受众心理需求,预见到了收视率和市场的美好前景。在大众消费时代,似乎“市场”就是“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市场服务。如此以来,政治正确和经济效益便做到了完美统一。于丹的走红,就基于这种统一。有人说:《于丹〈论语〉心得》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百家讲坛”节目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如果“按摩心灵”竟然也成为“时代常识”、“智慧人生”,真不知是福还是祸。可怕的是,《于丹<庄子>心得》还继续兜售这种“常识”和“智慧”,把“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天地自在逍遥游”视为《庄子》的真谛,却对庄子的批判和抗议精神视而不见。难怪有人抗议“孔子很生气,庄子很难过”了。

  按鲁迅的分类,于丹的书属于“帮忙文学”。但应该指出,于丹对官方政策的理解并不全面。社会和谐的关键,乃是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均衡,尤其是充分照顾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此,近年来当局作出了巨大努力,有许多政策调整,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政府从来没有要求民众通过“安定内心”达至和谐。所以,于丹的“忍”字经,便是对“和谐”方针的曲解。于丹帮忙虽然没能很到位,但“安定内心”毕竟有利“稳定”社会,这却是父母官们乐于看到的。因而他们也并未打于丹的板子,XX部的审查官们也保持了沉默。实质上,于丹是将一部分先富阶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情趣普遍化,贯输给那些处于边缘和弱势而又心存困惑的人群,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承认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不改造现实,只改造自己,以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才是《于丹<论语>心得》的要害和死穴。点中这一死穴,于丹的一切作派便迎刃而解。

  许多论者认为,于丹对《论语》的曲解,是出于“无知”和“误读”,也有人归咎于她童年阅读古典的不健全。这完全是号错了脉,也实在是低估了这位“聪明的小妮子”。作为一个先秦文学硕士生出身的专业人士,她不可能不了解一本真实的《论语》,一个真实的孔子。她完全是出于宣传于丹牌“快乐”的需要,而有意将“士志于道”的《论语》真谛,篡改成追求“心灵快乐”;将“守死善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描画成一个内心“淡定”的“快乐”王子。连内心极端痛苦的陶渊明也陪了绑。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才将颜回的“箪食”、“瓢饮”,说成是“以贫为乐”;将取信于民的“信”,解释成“对国家信任”。如此等等。在于丹笔下,孔子不但能教他的学生,还竟能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寻求“快乐”。中间没有过度,不经改造,顺手拈来,立竿见影。这是真实的《论语》、孔子,还是一种“戏说”?

  于丹和追捧者都称《于丹<论语>心得》是本“布道”书。确实,各种人生之道也均有涉及。但真正的布道者,多虔诚地信奉、践行这些“道”。我们假定于丹布的“道”,就是孔子的“道”,而且是正确的“道”,那么,于丹对这“道”又是什么态度呢?她口口声声说:该书是她“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用自己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的“一己心得”。而我们却通篇见不到她的“身”、“血”和“病灶”,更何谈“敏感”。她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到处都是用别人的故事说自己的心得。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她一再提倡“安贪”,却在努力求富;她教导我们“学会舍弃”,她却什么也不放弃。以此而论,于丹又十分矫情,而乏诚恳态度和践履精神。这样的“布道”书,又有什么价值呢?

  上述思想内容的种种虚假性,就与华美的外在包装形式处于尖锐冲突之中,造成于丹才华的极大浪费与虚耗。她的盛名与巨额稿酬等“成功”指标,竟成为于丹式“内心淡定”和“心灵快乐”的辛辣嘲讽。

  三、盲昧、轻信、极端的于丹粉丝

  既然于丹其人其书存在那么多问题,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爱呢?这确实需要作出说明。总的来说,这是因为,于丹的讲述迎合了若干市民趣味。

  长期以来,有一种“革命”理论,认为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要求就是合理的,他们是最有资格的评判家。这完全是一种群众拜物教。群众及其利益,都是可以分析的,群众运动并不是天然合理的。没有正确思想指导与合理组织的群众,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随时都可能被引入歧途,“文化大革命”就是例证

  于丹其人其书的欣赏者,基本是些小市民,是初等、中等文化程度的城市中青年和退休老人,多数为女性。他们是群众中教养程度和辨别能力、分析批判能力较低的群休。他们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现象,具有一种盲昧性,缺乏清明的理性。这些人虽然不愁吃喝,但面临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失序,处于边缘、弱势和被冷淡、被损害地位的他们,还是倍感失落、不平,却又不明根由,无可奈何,从而困惑不已。他们无法找到自我确证,自己不能代表自己,需要偶像确证、代表自己,过去是奇里斯玛式领袖,现在是高雅的文化明星。他们又极易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渴求感动自己的演说家。当此之时,忽然有位演说家跑来亲切地关注,帮他们解除困惑,送给他们“心灵快乐”,能不如久旱逢甘霖,烈地地拥抱吗?大众是实用主义者,对《于丹<论语>心得》的实用性自然推崇备至:“于丹讲的东西超实在,超有用”,“可操作性极强”;“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最直接、真实、朴素的真理”。于丹的心灵鸡汤真是“超有用”,使受众立即烦恼顿消。如果说于丹是有意用“快乐”梦幻欺蒙大众,那么,大众也是情愿被欺骗。如阿多诺(T.W.Adorno)所说,如果不接纳“那种最虚无缥缈的满足”,“他们就会觉得,他们的生活是完全不能忍受的”[7]。是的,作者是该适应民众需要,但适应的同时要将其提升,而不是降低。

  时尚文化有个看似矛盾的“二律背反”:既立异,又效仿。其实,二者各有不同对象范围。对时尚外的文化是标新立异,对时尚文化本身则是认同和模仿。《于丹<论语>心得》以虚拟的“快乐”孔子标新立异,以与阐释传统和学术文化相区分,有人称之为“颠覆”,以为是她的独创。但于丹的粉丝们,却以认同、接近于丹为荣,认定《于丹<论语>心得》为最佳阐释。许多粉丝同于丹并不属于同一阶层。但这种认同和效仿,以及签名、合影、通讯等亲密接触,却使他们有一种虚幻的上层提升感和融入归属感,从而获得某种心理满足。虽然实际生活没进入上层,却似乎情趣已入了上层。

  近年来,出于意识形需要,孔子行情大长,孔子热急剧升温。在孔子文化节上,政府官员已率领学者、民众对孔子像三拜九叩。在“打倒孔老二”吼声余音犹在的今天,孔夫子又俨然成为中国人民的救世主,似乎他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众天然具有乌托邦和圣人崇拜情结,对孔子思想早已心存向往。但他们又不愿或无法读《论语》,以及各类阐述《论语》的学术论著。群众本能地喜欢观念的低俗化、简单化,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大众“总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8]。于丹把一碟《论语》小菜端上来,菜名就叫“心灵快乐”。读者不仅惊呼:“《论语》竟然离我们这么近”,“又把孔子给我们找回来了”,还不赶快下箸,等待何时啊!

  人类认识,总是形象先于语言。当今又是图象称霸的时代。因此,未受专门语言逻辑训练的大众,都具有视听崇拜,渴求视听快感,所以时尚文化又称大众视听文化。刘新武、易中天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超出于丹,不会说出“所探讨的不是学术的内涵,而是学术的外延”一类胡话。但于丹的视听表演技巧,却使这些男星相形见绌。于丹视听形象使受众如醉如痴,请听他们的观(读)后感:“我喜欢于丹老师那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感觉”; “听到这些故事感觉是离我们那么近,就像小时候隔壁家的阿姨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 “听他的故事,就像听评书,跌宕起伏,精彩绝伦”;“靓老师还有一个靓声音,于丹老师声音气很足,想必是当老师练的,发音圆满,到位,光有吸引力的声音就吸引不少目光”,等等。形象最能触动情感,而大众又最渴望情感。

  确如有人所说:影响群众头脑的是各种幻想的词语;凡是能向他们提供了幻想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9]。于丹向他们提供了“心灵快乐”的幻觉,他们便认于丹为自己的“主人” 。已有不少人表示钦仰于丹的“生活方式”,也即“内心淡定”。至于于丹在生活中是否真的如此,并无细考。大众文化的灵魂是强烈的情感性。那些知道如何影响他们的演说家,均善于借助大众的情感而非理性以获成功。传播学专家于丹,自然深谙此道。大众不爱逻辑论证,不受推理影响,只能理解、接受那些拼凑起来的简单观念。因此,凡是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方式说明问题的人,便都为群众所憎恶。凡是使他们幻灭的批评者,就都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他们表达仇恨的方式,也不会是讲道理,而只能是谩骂、嘲讽和诅咒,诸如“跳梁小丑”、“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谁红逮谁”、“借骂名人出名”、“有本事你来讲”一类战法。讲道理的人,恰如“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然而,追星组很少能从一而终。因为情绪极不稳定,很难形成坚定信念。时尚时尚,一时之尚。时尚文化的即时消费性质,决定了它用罢即弃的短命性。时尚文化,总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前日心武,昨日中天,送走超女,迎来于丹。明年如再来个什么“丹”,送给粉丝们新的梦幻,于丹粉丝就会轻叹一声,跳头而去。这就是时尚的命运,不如此也就没有了时尚。

  至于有些学者也挺于丹,大多是肯定她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宣传,引起了大众对经典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国学研究不再寂寞。但他们又都强调,应以正确的文本解读为基础。或许是没能细读于著之故,他们并未看到于著学术和思想上的严重缺陷。所以,这种宽厚的支持,也帮不了于丹们什么忙。

  四、不知魂归何处的专业学士

  “聪明的小妮子”于丹,声称其《<论语>心得》不是“解读”《论语》,以逃避专业人士阐释学的质疑。但由于实际上存在着《论语》解读,这种逃避又终未得逞。众多专业、非专业人士痛揭于著“硬伤”,大多言之凿凿,不容抵赖。但于丹至今还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大玩太极推手,甚至说什么“他们对我的评价,让我看到了好的两点,其他都被我忽略掉了”,表现出一点也不“谦抑”。但这些批评由于受到专业局限,并未看清“硬伤”的实质和根源。已如上述,于丹决不是“无知”和“误读”的问题,而是为了迎合权力和俗众,主题先行,有意歪曲《论语》文意和主旨。仅碰“硬伤”,只能是隔靴搔痒。

  轰动一时的十博士宣言,本其职业良知,维护道义和经典的尊严,怒斥于丹之“谄视媚行”、“庸俗和媚俗”,均极痛切,令人肃然起敬。在举世昏昏的当今之世,如此认真者能有几人?但《宣言》也暴露出专业人士的某些先天弱点和认识误区。

  吾邦向来存有文化拜物教,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夸大文化的历史作用,将社会的灾难和复兴均归之于文化。十博士所引某报评论,便是例证。但归根结底,是经济、政治社会形态产生、选择文化,而不是相反。作为民族文化尤其是经典文化主要传承者的学子,更容易产生文化崇拜。说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情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的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夸张。这不仅反映出他们的道统意识和天朝心态,也落入了官方以文化救世的思想窠臼,与某报和于丹的意识形态情结异曲同工。十博士宣称,“中国文化已到了最危机关头”,已离“亡国亡天下的日子不远”,也未免危言耸听。只能说,当前中国文化正在作重大调整,既是机遇,也有挑战。不管于丹们怎样糟蹋经典,也都不可能导至“亡国亡天下”的恶果。对传统文化理应尊重,却不必“敬畏”,不能重蹈孔夫子“畏圣人之言”的覆辙。

  把思想文化问题泛政治化、严重化,必然会作出不当的过激反应。“要将反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就有“文革”色彩。“厕所”、“客厅”之喻,“意淫、猥亵”、“死尸臭气”一类形容,也均嫌稍过,有失儒士雅量。作者虽应虚心听取批评,但即使错误严重,也不必强制她“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时尚文化,作为大众消费时代的重要文化形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只能正视它,引导它,规范它,利用它,使其更加健康地发展,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合理需求。我们批评于丹,不是因为她搞了时尚文化,碰了《论语》,而是因为她搞了不健康、不诚实的时尚文化。我们只是要求“百家讲坛”、出版社和作者,更多一点社会责任和科学情神,坚守思想、学术底线,而不是要求“立即让于丹下课”。在这一点上,还是于丹说得对:不是让谁下课,而是让更多的人上课。时尚文化,还有解放思想,打破精英文化垄断,促进大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者的服务意识,推动学术的普及和通俗化,以提高大众文化教养。因此,专业工作者应关注时尚文化,不应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用“八佾舞于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抗议于丹,更表现出文化贵族主义心态。

  十博士还认为: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壮会地位。这“社会地位”似是指媒体给于丹提供讲坛,并大事宣扬。这就表现出十博士对国情的盲昧无知。因为中国的明星不仅有商业性,还有政治性,媒体又掌控在政府手中。对既有受众又政治正确的文化明星,必然会大事宣扬。这就是“标准”,这里也隐隐透露出十博士对“社会地位”的过于看重与艳羡。既然博士们也认为“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就不必过于关注和计较“社会地位”。学术和学者的社会地位在学术界,不在官方传媒。“风物长宜放眼量”。多少年后,人们肯定仍会记着钱锺书,有谁会记着于丹呢?

  社会地位与权力有关。掌握经济、政治、文化权力的人,自然有社会地位。传达真理和知识的话语权也是一种权力,一直是被争夺的对象,即谁被社会性地委任、授权来说出关于社会世界的真理呢?先秦儒士曾获得这一权力,以“道义”规范、制约王权。但很快就“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话语权被王权垄断。再后来,又被政党和领袖垄断。知识分子只有高呼“圣上万岁”、“臣罪当诛”的份儿了。到了商业社会,文化明星又获得一大部分话语权。除了极少数政府智囊,专家学者渐处边缘。学者的话语权只在学科之内。即使这点权力,也经常受到官员侵犯。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博士们舍弃最为擅长的冷静逻辑论证,采用联名签署《宣言》在媒体发表这种形式,使用激烈、独断并带有人格侮辱的语言,又恰恰堕入博士们所不屑的情绪化时尚陷阱。借势于万人跟贴签名,又与追星族的人海战术同流合污。文化论争不是上山打狼,不能靠人多势众,有理不在高声,完全可以慢慢道来。博士们讽刺于丹是“高学历文盲”。但由于《宣言》的情绪化,和媒体大事渲染,也已完全蜕变为一场高学历低水平的时尚表演。

  究竟应如何自我定位,在专精本专业的同时,关注并有分析地对待时尚文化,是一切学术工作者应该反省、深思的重大课题。要正确批评社会和时尚,首先要完成自我批判。

  五、警惕中国时尚文化的消极性

  上面所有论述,都在主张理性地对待中国时尚文化,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时尚文化。虽然重点批评了于著及其知识生产机制的缺陷,但也并未放过学术工作者对时尚文化的偏见。我不想在论战中站队,不是拥护就是反对。不过一般说来,时尚文化的积极作用往往能自然发挥,而其消极性却每每为人们所忽视。因此,最后想再强调一下,警惕时尚文化的消极性问题。这里着重强调三点。

  一是警惕时尚文化的保守性。

  时尚文化本来有与时俱进、随时变化的特征,怎么又会有保守性呢?

  这是因为,时尚的应时性,是在维护现实秩序的前提下,对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情趣施加变化。它对现实秩序的合理性不闻不问,反应迟钝,甚至竭力维护理应改革的社会秩序。所以时尚文化普遍地只享受当下,异质性、否定性和批判性被彻底消解,妥协性、粉饰性却无限高扬。于丹不就理直气壮地声称“只关注当下”吗?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强大的教育和娱乐时尚,把大众结合在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使他们不会再萌生任何有害的念头;既然认识全部真理无助于幸福,那么这样一种总的麻木不仁状态便使个体感到幸福;当认识真理不再与认识罪恶、贫穷和不公正相联系时,幸福就转变为一种直接的感性关系[10]。这也就是一种“跟着感觉走”麻木状态。于丹的讲述和图书,不就是如此吗?对这种催眠和麻醉,一切时尚读者均需警惕,并予抵抗。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体幸福,也关乎社会进步。

  二是警惕时尚文化的专横

  时尚的引领者,总是想教导人民应该“需要”什么。他们依恃多数,将这种“需要”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而大众由于信息不对称,情绪化严重,又常常迷信多数,因而也乐于接受这种专横。受众对于丹讲述和图书的热捧,使时尚家们忘乎所以,自认为代表了“人民”和“真理”。被于丹认可的易中天序文,就是个活标本。其文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子的孔子”。他们已俨然成为人民和历史的代言人,不仅“人民”,还要“永远”。这不是时尚的专横又是什么?是谁给了你们这种权利?你即使有千万粉丝,也无权代人民立言。文化论争不是选举,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何况是否是多数也很难说呢。所以,看客必需高度警惕多数暴政和时尚霸权。天真的读者如果真的以为,他们的孔子就是“人民的孔子”,必然上当受骗,与“人民”渐行渐远。

  时尚的专横,还表现于向一切领域渗透。政治时尚化造就了无数政治秀,政治发言不再看重说服力,而更重感染力;空洞的许诺,形象工程,成为走红的政治时尚表演。连最神圣最私密的男女爱情,也搬上央视“亲密爱人”栏目,装腔作势地发誓、亲吻。似乎爱情就应该万人注目,千人喝彩。爱情的娱乐化、商品化,是对人的本质和尊严的极大亵渎。

  三是警惕将传统经典低俗化

  传统文化的延续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民众习俗世代相传,二是通过经典阅读薪火相传。前者是大众方式,后者是精英方式。二者有联系,又不能完全通约。大众对经典往往在崇拜和轻贱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如时下对孔子的推崇和恶搞即是。但这都证明了经典不能无视的重要地位。正是这一地位,被时尚文化所看重。许多时尚产品都拿传统和经典说事儿,或善意或恶意地歪曲经典。理查德·凯勒·西蒙就认为,西方的的“垃圾文化”,“无一不是古典文化在当代新现实中的翻版”[11] 。麦克唐纳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众文化”也即时尚文化,“它假装尊敬高雅文化的标准,而实际上却努力使其溶解并庸俗化”[12]。这一现象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应该警惕有人利用经典的盛名,推销低俗的思想,以取悦、麻醉大众。

  这种低俗化,又可能附庸于依恋传统文化的心态。作为一种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当它难以继续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时,就必然为新的文化形态所取代,不管你是否情愿。正因如此,英国资本主义文化取代印度传统文化,尽管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还是认为“完成了一次社会革命”。他说:“无论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是怎样难受,但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同高唱: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13]我们也应以这一心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埃里奥说得好:“文化,便是一切被遗忘以后所留下来的东西”[14]。传统文化不是一件旧衣衫,想脱就脱,想穿就穿,不是想“复兴”就能复兴,想“割断”就能割断。文化因革,是个社会自然选择过程。

  将经典“通俗化”,是于丹们的辩护词。经典的通俗化是必要而宝贵的。许多学者都做过通俗化工作。但是,第一,“通俗化”决非理论著作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真正通俗易懂。”[15]谁回避艰苦思索,谁就得不到真理。人们必须尊重社会生活和理论著作固有的复杂性,否则将导至诸多弊端。布尔迪厄就曾指出:通俗化的“简单话语”,“很可能是那些冒最大的、被误解的风险的话语”;“虚假的清晰度经常是统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16]。这已被各种“主义”的通俗宣传所验证,又再一次被于丹的书和于丹热所验证。布尔迪厄讲得透彻,“清楚地叙述的最佳方法其实就存在于以复杂的方式所作的叙述之中” [17]。第二,通俗化必须对历史和文本有最起码的尊重,必须以对生活和经典的准确把握和透彻理解为前提,不能以“一己心得”为名信口胡说。马克思也说过:“只要科学的基础一奠定,通俗化也就容易了。”[18]失去这一条件,就只能是“庸俗化”、“低俗化”。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如若“乱入”,只能“乱出”。于丹说什么专家“越是深入,便越不敢讲话”,便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乱出”架势。所以她就公然主张:“《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第三,通俗化成功的主要标志,不是电视收视率和图书销量,而是其科学基础和真理性的简易表述。也不是所有经典通俗化都能为所有读者乐于接受。

  于丹热启示我们:我们就生活在时尚之中,必须接受它,合理地利用它,理性地分析它,警惕它的负面作用;学术工作者如果不想成为时尚明星,就应甘于寂寞,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漫漫长途上,艰难跋涉;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注 释

  [1]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第91页引《大众文化》。

  [2]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1、35页。

  [3]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第10页,以下只注页码。

  [4]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46页引《文本的快感》。

  [5] 《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八七页引。

  [6] 《痛苦中的安乐》第四三页。

  [7] 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见《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第203页。

  [8]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10页。

  [9] 《乌合之众》第91页。

  [10] 《痛苦中的安乐》第四三页、七五页。

  [11] 理查德·凯勒·西蒙:《垃圾文化》译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91页引。

  [13]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72,第68页。

  [14] 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57页引。

  [15]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杨国昌《<资本论>研究资料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第57页引。

  [16] 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34页。

  [17] 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34页。

  [18] 同注[15]。

  

作者:allaboutU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真要民主革命的话,乡下人会不会拼着老命,冲到城里来分我的房子? 海归主坛 2010-4-20 周二, 22:58
【聚会活动】欢迎勤劳来深视察工作,兼带动美食FB风潮,今晚(22日)19:... 海归酒吧 2009-1-22 周四, 15:18
【聚会活动】欢迎勤劳来深视察工作,兼带动美食FB风潮,今晚(22日)19:... 生活风情 2009-1-22 周四, 14:53
[转帖]史上最牛钉子城12—那年头,领袖也抓狂 海归主坛 2014-6-12 周四, 01:56
国内地产投资项目三线城市市中心,寻坛子里做投资的朋友 海归商务 2014-5-12 周一, 15:50
坊间传李总理否决了发改委的城镇化规划,发改委出来辟谣, 海归商务 2013-6-01 周六, 13:29
[转帖]恋纱内衣网络商城震撼上线,亿元现金免费派送 美女帅哥图 2011-5-04 周三, 18:00
日本宫城盗案频发,共计250件 海归商务 2011-3-20 周日, 11:05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allaboutU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城里变个样,乡下跟不上: 说说于丹热 -- allaboutU - (13614 Byte) 2007-5-12 周六, 02:32 (722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