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人的文章,就有点像给自己的心灵多开一扇窗。别人的眼光,未必是你所赞赏的,但至少与你的不会完全一样。一个人的眼光,难免单调狭窄,若借用别人的眼光,竟然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不是很神奇吗?

老狼在文章里讨论最多,感觉最困惑的,当数职业与婚姻的选择问题,其中尤以婚姻选择为甚。我们不妨追着老狼的思路,老狼的生活轨迹,先作一番探索。从他的简历所能找到的线索,可知老狼小时没少受苦,对下层的生活相当熟悉。这是他至情至性的基础。文革期间念的书,读书氛围很差,但反过来也造就了学生凭兴趣读书的自由。老狼尽管凭天赋和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理科(那几年都是科学的春天在唱主旋律),但后来还是更爱文科,所以大学毕业后考上北大文科研究生,后来持续多年的写作生涯,及放弃理科相关的工作,这些都反映着他对文科孜孜不倦的爱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文学艺术的世界里,难免与现实有着不一样的影像。长期在艺海里漂流熏陶,老狼的思维行为都很“艺术”,就连征婚也散发着艺术的气味,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老狼的文章逻辑性都很好,但在我看来,那都是在艺术层面的逻辑,因为最大的逻辑是理论联系实际。随便举个例,要把人体机理全部理解透彻,才去治病救人,那就永远也没有医生了。再看老狼的观点,是典型的价值交换婚姻思维,首先双方条件被罗列盘算一番,看谁在哪方面占优?谁在哪方面又亏了?老狼的条件分析,试图把婚姻条件理性量化,读着好玩有趣有理,但在实际生活里,真的意义不大。因为这种看似合理的量化从来都是因人而异的,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再说,如果爱情婚姻都是可以像配中药一般,那来的一见钟情呢?爱情婚姻是两人的事,是两人匹配的事。如何匹配,世上似乎还没有都可接受的定律,较多的还是依靠两人的感觉。老话说得好,“情为何物,那是一物降一物”。说得直白点,万一老狼遇到一个非她不娶的,而人家对他毫无感觉,那结果又该如何呢?至少,有意的女同胞读完这征婚宣言,很可能会感到如坐针毡,仿佛自己的所思所想,全被老狼所透视,这征婚宣言还能起到真正的征婚用途吗?当然,如若老狼只是把该征婚文书当作文学创作的尝试,那另当别论。

老狼自己也说,过去是找爱,现在是找老婆。简单地说,老狼的婚姻选择里面,早已把爱情搁到一边去了,或者至少是,把感情看的很淡。但我们也读过老狼早年写成的《兰花花》,若情圣般的老狼现已变成冷面君子,那实在是匪夷所思。《兰花花》凄美故事里年青的狼为情所困为情所泣,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我们只能这样推断,对于一个少年,享受爱情就是他(她)的一切,婚姻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但对于一个走过水千条山万座的男人,就只能直奔婚姻的主题而去了。而且,所有的婚姻条件都是可以一五一十,逐一称重。人生之悲哀,也莫过如此了。这所谓人生的悲哀,是人对岁月的无奈。

如此,各位看官若是读完老狼的婚姻选择宣言,甚觉似胜读十年书,后悔几十年前无此宝典秘笈,我看是大可不必的。因为那些并不适合你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所使用,连老狼本人那时也不曾用到过。否则,哪来的《兰花花》呢?